河北亚东制药有限公司
新闻动态
新闻详情

养生知识 | 冬季养生做好“藏”

发表时间:2024-01-04 11:07

养生讲究春生、夏长、秋收、冬藏。冬天应该“藏”,把有价值的东西藏好,是为了新一年的生发做好能量储备。

农谚说“瑞雪兆丰年”,用《黄帝内经》的理论来理解就简单了,白雪覆盖大地起到封闭的作用,促进回收在地下的阳气藏好。

人与自然相应,在冬季,身体内部的阳气也要藏好。正所谓冬季闭藏阳气,来年不病温,冬季是四季养生的重中之重,冬季的养生质量关乎着来年的健康。

winter-2553986_1920.jpg

一、冬季养生做好“藏”

藏阳首先不扰阳

生活中,以下这些行为会打扰到阳气的闭藏:

1、受寒

寒为阴邪,是冬季的主气,随着气温越来越低,寒邪也会越来越猛,对阳气的威胁也会变大。为了保护好体内的阳气,一定要做好防寒保暖的工作,日常要穿够衣物、避免吹风,要是不小心着凉了,还要及时驱寒。

只有当寒气被驱出体外,身体才不需要调用阳气去抵御寒邪,阳气才能安然无恙地在体内敛藏。

阳气不足的人,冬季可以多泡泡脚。没病时可以保暖防寒,受寒时可以驱寒,很有用。

一般来说,日常直接泡温水就行了。水温控制在40℃左右,不是越热越好。

如果平时比较虚寒,或往年冬季比较容易外感,或已经受了风寒,有点小感冒了,就可以用艾叶、藿香等辛温发散的药材煮水来泡脚,增加防寒驱寒的效果。

2、熬夜

冬天应该早点上床休息。太阳落山早,自然的阳气开始回收,我们也要顺应尽量早点休息。可是现在很多人因为不必要的原因(上网、应酬、看电视……)该睡觉时不睡觉,支撑我们用眼、用脑做这些事情的精力也是对阳气的耗损。

本来晚上就是天地收藏的时间,要休身养息,而我们还在释放,消耗大于收获,长此以往肯定伤害身体。

b45febeccb4140aec2dab79c2705e622.jpeg

3、过度健身

冬天是收藏的季节,自然界的动物要么躲起来,要么进洞冬眠,人在冬天也应该静下来。

现在社会强调生命在于运动,也有很多人总把身体不健康归咎于运动太少。但比起盲目运动,更重要的是懂得因时而动。

在冬季,很多年轻人下班后到健身房跑步、健身,挥汗如雨,回家后方能睡个好觉,还认为是健身的效果。其实他们不知,汗出消耗阳气,身体自觉地要靠睡觉来补益气血。

中医并不赞成频繁蒸桑拿、汗蒸等冬季过度出汗的行为。因为毛孔张开好比大冷天房间里窗户大开,冷空气直接进来,热气都跑出去一样。有的人说现在生活条件好了,哪里还可能受寒,实际上错误的生活方式让“伤”寒随处可见。

4、吃反季节食物

如今科技昌明条件好,在北方冬天可以轻易吃到青菜,实际上青菜产于春夏,秋天也只能出产秋菠菜、萝卜、马铃薯、大白菜等。过去冬天吃的菜也是秋天储存的,如萝卜、白菜、马铃薯。

如果是大棚蔬菜,因为没有得到适时的天地之气,吃起来味道不对;南方的蔬菜,北方人吃起来又属于水土不服。潜在的危险是,明明是冬天,这些反季节食物会让身体误以为春天来了,阳气非其时而萌动。

二、冬季藏阳气,重点保护好这几个部位

冬季气温低,寒最易伤阳,人体为了抵御严寒,本就需大量阳气顾护机体,如果我们再不注意保暖,那再多的阳气亦是不够的。身体诸多部位中,最应该保护的是这三个:腹、膝、足。

1.腹部

腹部是脾胃、胞宫之所在,一旦受凉,寒邪容易直中脾胃、胞宫,导致感冒,腹痛腹泻,女性痛经等,甚至引起肠炎,引发全身其他病痛。

胃寒的人平时很喜欢用暖水袋等热敷肚子,就是脾胃受寒邪所伤,自身阳气不足,希望有外界阳气补充。

所以我们要注意腹部保暖,尤其是肚脐。肚脐在中医上属神阙穴,比腹部其他地方更容易受寒,因此女孩子们千万要远离露脐装。

499bd5cc42654521a0d0254ffdbf0293 (1).jpg

2.膝

膝,“膝者,筋之府”,筋脉受邪容易导致挛急、疼痛,屈伸不利。某些病人的膝关节堪比天气预报,一旦变温,肯定疼痛,就是这个原因。

另一方面,膝关节血供较少,分布着大量的神经末梢,对寒冷敏感,而寒主收引,膝盖受寒,血管收缩,血液循环变差,导致血供下降,释放大量炎症因子引发疼痛。

所以我们要注意膝盖保暖,冬季穿衣避免露出膝盖,比如避免穿短裙、短裤等。

3.足

人体的足三阴经、足三阳经、阴跷脉和阳跷脉都经过我们的脚,脚也是阳经的末尾,阴经的开头,本就是人体阳气最稀、阴气最盛、最易受寒之处。

而且脚离心脏最远,此处血供本就少,皮肤脂肪薄,自身保暖能力差,一旦受凉,直接波及五脏六腑。

相反,如果保护得当,对诸多脏腑经络都有好处。所以,每日热水泡脚,不失为冬季养生法宝。

三、补足阳气,做好这3点

1、饮食穿衣,避寒就温

R-C (1).jpg

去寒就温是《黄帝内经》倡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养生理念,就是要避寒就热,外避风寒,内就温热。

在穿衣上,很多女性露脐、露肩、露脚踝,长期风寒袭体,长年累月损耗阳气,形成阳虚体质。

因此,冬季必须穿衣保暖,将阳气闭藏在体内,扶阳固卫,增强皮肤的卫外功能,建立免疫屏障,在冬季才能更好地养阳守阳。

在饮食上,需要温热,遵循宁事温补,勿食寒凉的大原则,因为寒性凝滞,容易形成淤堵塞,在冬季,天气主寒。气温结冰,多食用寒凉之物就更容易使流通的气血冻结于血管器官之内了。

在冬季可适量进食温补之物,如栗子、红枣、大蒜、姜、羊肉、鸡肉、鳝鱼、花椒等。日常饮食可选择药食同补,如黄芪党参炖羊肉汤,温养益气,驱寒暖胃最佳。

2、动则生阳:练习八段锦,以助长阳敛阳

R-C.jpg

《吕氏春秋》指出流水不腐户枢不蠹,动也,提示我们生命的活力在于运动,活力在于运动。

运动可以激发人体的阳气,促进人体的气血流通,加快人体的新陈代谢,振奋生命活力,即所谓的动则生阳。

午间散步采阳,就是在中午阳气隆盛的时候,在太阳照射下缓慢散步,达到采集自然之阳气,补益人体阳气的目的。

冬季比较适合缓慢的运动,如八段锦其中的第六式,两手攀足固肾腰,可以帮助我们补肾强腰,转筋骨,通气血。肾阳充足则全身阳气充沛。

3、艾灸督脉穴位,长一身之阳气

我们后背正中的督脉是阳脉之海,掌管全身阳气的循行,是阳气之会,冬天养阳气,当然不能忘记这一条经络。

在冬季可以选择适当艾灸督脉穴位,如大椎穴、身柱、神道、脊中、命门等。

冬季还应藏情绪

不仅身体要“藏”,内在的情绪、情志也要“藏”,以内敛为目标。

情志不同于外界邪气,情志可以直接作用于脏腑。情志过极,将直接导致气血紊乱,对脏腑是一种很大的伤害。所以,我们要避免情绪剧烈波动,避免大动肝火。

发怒时,受伤的是自己,尽可能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,做到心平气和,《内经》有言:精神内守,病安从来。

冬季也要藏肾精,补脾气

脾为后天之本,主运化水谷精微,化生气血;肾为先天之本,肾藏精,主命门真火。脾的运化,必须得肾阳的温煦蒸化,才能健运。肾精又得依赖脾运化水谷精微不断补充,才能充盛。故冬天藏肾精时,不忘护脾阳。

autumn-beautiful-countryside-289346-via-sitapix-com.jpeg

四、推荐两道冬季养生药膳

1.党参芡实山药鸽子汤

【食材】党参20克,芡实30克(干品),山药50克(干品,鲜品加倍),生姜3片,鸽子1只。

【做法】鸽子切块和焯水,连同其他食材洗净后,大火煮沸,小火炖60分钟,最后加入少许食盐即可。

【作用】健脾益肾。

【适合人群】冬季一般人群的调理,老人小孩均可食用。

冬季调护脾肾,为养生要点之一,老人年事已高,脾肾多有不足;小孩脾常不足,肾气未充,形体未壮。所以老人小孩都应该适度补益肾精,健脾益气。一般补益肾精之物大多滋腻,过度滋补,容易碍脾,导致脾胃运化不了,进而产生痰湿。鸽肉是肥肉很少的食材,没有肥甘厚腻,多吃也不容易产生痰湿,加上健脾益气的党参和脾肾双补的芡实、山药,平补肾精,还有健脾的功效,美味又健康,适合冬季一般人群的调理,老人小孩均可食用。

2.萝卜生姜羊肉汤

【材料】羊肉1000克、白萝卜500克、枸杞子10克、葱白200克、生姜200克、调味品适量。

【做法】1、羊肉、白萝卜洗净切块备用。葱白切段,生姜切片。2、羊肉、葱白段、生姜片放入锅中,加清水适量,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炖1小时,下入白萝卜块、枸杞子,继续炖煮10分钟,加入适量盐调味,即可出锅。

【作用】白萝卜具有健脾行气的作用;生姜具有温中散寒的作用;羊肉具有温补作用。三者合用,可补血温中,十分适宜冬日食用。

免责声明:

本平台凡转载的所有的文章、图片、音频、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,所采用的非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均标注来源,由于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,如果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,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,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。




首页       关于我们       服务领域      新闻动态       联系我们